马克“心”资讯|马克医疗助力西京医院超声科肥心团队首次在“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大会”成功进行手术直播

近日,马克医疗技术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精准助力西京医院超声科肥心团队首次在“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大会”成功进行手术直播。


图片

Liwen术式


Liwen术式,即在超声引导下,在跳动的心脏上将特制的诊疗装置经皮经心肌穿刺抵达心脏靶区,进行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其机制在于通过高频电波导致肥厚的心肌组织细胞内的离子产生热效应,局部温度高达90~100℃,进而导致肥厚的心肌细胞脱水坏死,同时,还可达到阻断肥厚心肌组织血液供应的效果。这一术式开创了继外科和心导管之外的创新路径。


2016年,这一术式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2017年8月,这一术式获得正式注册,并正式命名为Liwen术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诞生到应用,


Liwen术式也在一步一步走向精准化和个性化升级。刘丽文教授结合Liwen术式在国内各大中心进行普及推广过程中,临床医师面临的常见问题,总结梳理了该术式在实际应用中的4大难点,即:二维图像“难看全”、进针操作“难掌握”、消融范围“难精确”、疗效评估“难全面”。刘丽文教授表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心脏影像学的局限性带来术者诊断和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因此,Liwen术式的更新则需要探索一种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更直观、更高效的辅助技术。


图片



3D打印模拟评估


在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通过对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进行高仿真地精确打印可以用于辅助教学、手术模拟、术前方案制定;从这一点出发,Liwen术式也基于3D打印技术攻克了影像数据带来的临床痛点。


刘丽文教授解释,包括超声在内的以往单一检查手段或图像仅能反映心脏某一方面的情况,虽然可以通过超声准确测量室间隔厚度、评估左室流出道梗阻,通过造影观察间隔支走形情况,但却无法掌握心脏结构和状态。此时,则需要在术前整合超声、CT、CMR等影像数据,获得心脏三维模型。


而通过整合术前超声、CT、核磁等影像数据,3D打印技术可以获取个体化心脏三维模型,全面把握心脏重要的解剖结构,对室间隔进行精确布局和分区评估,了解心肌肥厚部位与程度和心肌纤维化程度,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


图片


其次,3D打印模型也可以细致展示心脏表面血管、冠脉及间隔支走行,从而帮助术者确定最佳穿刺点位置并合理规划穿刺路径并确保手术安全性。此外,通过改良打印材质获得可穿刺的训练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室间隔穿刺、术中针道转换等可视化操作,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加术者经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Liwen术式的教学及推广进度。


在确定消融区域方面,根据目前的经验,术中需要消融对应的间隔支以达到术后室间隔变薄的要求,但是术中超声无法全面反映血管的分布及走行,而通过CTA观察心肌内间隔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D打印模型则可以显示室间隔冠脉间隔支分布、确定手术预消融区域,使Liwen术式更精确,目前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的Liwen术式治疗有效率已经提升至91.7%。

图片


在术后评估方面,术后利用超声心肌声学造影、CT或CMR技术,仅能获得消融区的平面解剖图获得长径、短径、面积等表征参数,无法获得消融区体积,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消融区三维建模获得消融区的完整几何形状可以评估术后即刻消融效果和随访期间的消融区体积变化情况,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改善提供依据。


可以说,3D打印技术在Liwen术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全程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片



团队介绍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医学科于2016年2月联合15个科室成立国内首家“肥厚型心肌病多学科诊疗中心”, 2018年10月成立“陕西省肥厚型心肌病多学科会诊中心”, 2019年4月成立“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国际合作中心”。目前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亦称Liwen术式)主要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肿瘤及心肌活检,未来将用于更多的心脏病诊疗。


团队专注开发PIMSRA相关配套诊疗设备及软件,推出全球首款用于跳动心脏的Liwen RF射频消融系统,集射频消融、心肌活检及靶向药物治疗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设备,并作为PI单位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近五年,西京医院超声医学科肥心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发表SCI 论文28篇,出版专著《Liwen术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从基础到临床实践》,并荣获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片



马克医疗

医学3D打印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服务商

20221121